邊際效益遞減和規模不經濟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,通俗的說法是:開始的時候,收益值很高,越到后來,收益值就越少。用數學語言表達:x是自變量,y是因變量,y隨x的變化而變化,在開始的時候,y值隨著x值的增加而增加,到了一定臨界值后,y的值卻隨x的增加不斷減小。 原因: 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,可變要素投入量與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間的比例在發生變化。在可變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階段,相對于固定要素來說,可變要素投入過少,因此,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,其邊際產量遞增,當可變要素與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當時,邊際產量達到最大。如果再繼續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,由于其他要素的數量是固定的,可變要素就相對過多,于是邊際產量就必然遞減。 在生產中,這種例子很多。比如,在農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,當你向一畝農田里撒第一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,增加的產量最多,撒第二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,增加的產量就沒有第一個 100公斤化肥增加的產量多,撒第三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就更少,也就是說,隨著所撒化肥的增加,增產效應越來越低。 規模不經濟(Diseconomies of scale)指隨著企業生產規模擴大,而邊際效益卻漸漸下降,甚至跌破零、成為負值。造成此現象的原因,可能是內部結構因規模擴大而更趨復雜,這種復雜性會消耗內部資源,而此耗損使規模擴大本應帶來的好處相互消減,也有可能是官僚主義增長,或者創新壁壘增加,因此出現了規模不經濟的現象。 |
- 上一篇:2015中華會計網美國CPA第三考季全科通過考生成績榜
- 下一篇:沒有了